中国原始科技创新

  您的位置:主页 > 科学精神 > 杨振宁: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,跟自己的taste有关

杨振宁: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,跟自己的taste有关

作者:BioFrontiers发布日期:2025-10-01浏览次数: 来源:BioFrontiers

导读:

杨振宁: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,跟自己的taste有关

杨振宁教授,这位在科学界熠熠生辉的传奇人物,其对于研究、做事以及独特的taste见解,深刻影响着无数科研人。

 

Taste决定高度  

在研究方面,杨振宁认为,选择研究方向至关重要。他曾感慨:“比如你去念研究院,到一个不错的研究院念书,会发现同学大多优秀。但十年、二十年后,他们的贡献悬殊,有的人成就斐然,有的人却徒劳无功。这其中最关键的,不是智商或努力程度,而是有人走进了有发展潜力的领域,有人则误入没有发展甚至强弩之末的领域。"他指出,研究生对自己前途最重要的决策,便是走进有发展空间的领域。要做到这一点,需广泛收集信息,甄别哪些是可靠且有发展潜力的,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喜好与背景,向这个方向进军,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。

做事时,杨振宁强调专注与坚持。他在提出杨-米尔斯理论的过程中,历经多次失败。从1947年到1954年,他重复尝试了三、四次,期间遇到复杂的数学运算难题,多次被迫搁置,但他从未放弃。直到1953-1954年与米尔斯共用办公室时,一次讨论中,他们尝试加入二次项,竟奇迹般地消掉了后期复杂的项,得到漂亮的数学结果。这个过程体现出在科研道路上,面对困难不退缩,持续探索,才可能迎来突破。

杨振宁: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,跟自己的taste有关

杨振宁和Mills(Yang—Mills理论)

而关于taste(品味),杨振宁更是多次强调它的重要性。他说:“一个做学问的人,除了学习知识外,还要有taste,这个词不太好翻译,有的翻译成品味、喜爱。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,就要有相当清楚的taste。”他认为,就像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,各个科学家也有自己的风格。他在西南联大的七年,对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,便是形成了自己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和taste。这种taste影响着科学家对研究的选择,对问题重要性的判断,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。比如他对弦论持保留态度,认为弦论虽然数学上精致,但物理素养欠佳,实验验证困难,偏离了他务实的物理taste。在他心中,物理必须是从实验室里长出来的野草,而不是数学温室里的盆栽。

 

杨振宁论Taste

杨振宁在多个场合谈到过“taste”,以下是一些原话。

一个人在刚接触物理学的时候,他所接触的方向及其思考方法,与他自己过去的训练和他的个性结合在一起,会造成一个英文叫做taste。”

因为学一个东西不只是要学到一些知识,学到一些技术上面的特别的方法,而是更要对它的意义有一些了解,有一些欣赏。假如一个人在学了量子力学以后。他不觉得其中有的东西是重要的,有的东西是美妙的,有的东西是值得跟人辩论得面红耳赤而不放手的,那我觉得他对这个东西并没有学进去。”

杨振宁: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,跟自己的taste有关

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,一个人的taste,加上他的能力、脾气和机遇,决定了他的风格,而这种风格反过来又决定他的贡献。乍听起来,一个人的taste和风格竟与其对物理学的贡献关系如此密切,也许会令人感到奇怪,因为物理学一般认为是一种客观的研究物质世界的学问。然而,物质世界具有结构而一个人对这些结构的洞察力,对这些结构的某些特点的喜爱,某些特点的憎厌,正是他形成自己风格的要素。因此taste和风格之于科学研究,就像它们对文学、艺术和音乐一样至关重要,这其实并不是稀奇的事情。”


(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,仅做陈列之用)

[责编:tdsr]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上一篇:人物专访 | 在历史文化的星河中播撒智慧火种
下一篇:没有了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