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历史文化的星河中播撒智慧火种
——访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组织人、文化学者孙惠军教授
本文是对知名学者孙惠军教授的专访,全文共计4987字,主要阐述以下几方面内容:
1、孙教授为何自称是“没有学位的博士”
2、为什么说“天地生人学术讲座诞生在科学的春天里”
3、怎样理解古老的中医是站在更高维度来认识世界和生命
4、历史与实践证明“中医药学符合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”
【人物简介】
孙惠军,著名文化学者,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,曾在甘肃西部戈壁滩和东部山区工作十多年,后考回北京攻读硕士学位并赴俄罗斯及欧洲留学。曾任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理事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自然国学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、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副会长,长期参与组织知名论坛“天地生人学术讲座”。
上下五千年、纵横八万里,孙惠军教授的每次学术报告,总能赢得听众热烈的掌声,人们钦佩孙教授渊博的学识、宽广的格局、亲切的风度和深邃的思考,大家用掌声表达着深深的敬意。
与孙教授接触过数次,不是在大会现场上,就是在学术研讨中,很少有时间与孙教授单独沟通。趁着第六次生命医学大会刚刚闭幕的空档,终于拜访了孙惠军教授,对老人家进行了一次专访。
接受采访中的孙惠军教授
一、“我是一名没有学位的博士”
“我的祖籍是浙江绍兴。父亲孙福熙、伯父孙伏园,史称“孙氏兄弟”,均为鲁迅先生的学生、同乡和密友。他们在北大求学时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。父亲早年勤工俭学留法,兼修文学及美术。受父辈影响我启蒙较早,4岁就入小学读书。课余时间我大量阅读家中珍藏的各类书籍,还接触了不少父辈的朋友及文化名人。在父辈的熏陶下,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酷爱贯穿了我的一生。1962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,1967年毕业后主动赴甘肃部队锻炼,在西北一干就是12年。1980年考入了中国地质科学院攻读研究生,1983年获理学硕士学位。”孙教授慢悠悠地回忆着自己年轻时代。
后排左起:孙福熙、林语堂、孙伏园;前排左起:周建人、许广平、鲁迅
1987年孙惠军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莫斯科大学进修,两年后正要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,正值国家“七五攻关”关键时刻,听从组织召唤,孙惠军毅然放弃博士论文答辩的宝贵机会,回国投身到课题攻坚战中。完成课题后,又接受了组织安排的其他工作,再也没有回到莫斯科大学去完成未竞的博士论文答辩。对此孙老乐观地说道:“我是一个没有头衔的‘博士’。我们这一代人,见证了新中国诞生,伴随着祖国的成长,早已将个人得失放下了。许多我的同龄人都经历过得失荣辱,遍尝人生秋凉,却从未失报国之志,即便已是白发苍苍。”
二、“‘天地生人学术讲座’诞生在科学的春天里”
作为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主要组织者之一,孙惠军教授言简意赅地为我们讲述了“天地生人”的诞生过程及其历史意义。
1978年3月18日至31日,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,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迎来了“科学的春天”。国家昌盛,民族复兴,科学文化繁荣的历史进程,从这个春天开始了!
在这样的背景下,1983年5月20日,张衡学社在北京大学成立。作为一个群众性学术团体,它以天文、地质、地理、地震、生物、生态等自然学科为核心研究内容。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,分别于1983、1986及1989,共召开了三次“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研讨会”。会议因提倡各学科、各领域的大交叉、大融合而得到钱学森(时任中国科技协会主席)的支持、指导和帮助。
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”获得者、享誉世界的中国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院士
在这一良好的基础上,为继续开展科技综合研究事业,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,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,1990年5月30日,宋正海、周嘉华、高建国、李安平等一批专家学者,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创办了“天地生人学术讲座”。讲座继承了张衡学社的核心主张和学术精神,同时也将人文科学纳入了研究内容。
“‘天地生人学术讲座’诞生在科学的春天里,是改革开放为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,是民族复兴的历史性大潮促使其茁壮成长。‘天地生人’暗合中国传统文化的 ‘天地人’三才说,也是‘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’的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体现。”孙教授强调指出:“讲座的主要组织人和学术骨干大多来自北大、中科院、社科院、各部属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,大多有着深厚的专业学术背景。讲座致力于推动宇宙-地球-生物-人类社会的交叉综合研究,努力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相结合,发挥中国古代自然国学系统中的整体论思维优势。‘天地生人’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,致力于复杂性科学问题的探索;主张中西文化的汇通和结合,主张‘官科’与‘民科’的优势互补,鼓励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。”
从1990年至今,“天地生人”走过了35年的曲折历程,经历了世界科学从简单走向复杂,从分析走向综合,从还原论走向整体论的过程。“‘天地生人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应和了历史前进的方向,我们要沿着这一方向毫不动摇地走下去。”孙教授坚定地说。
在纪念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:右二宋正海教授,左一孙惠军教授
据了解,迄今为止,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基础上,经注册正式诞生了两个学会: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自然国学专委会、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。为了振兴中医、守正创新,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前后共组织举办了四次全国民间中医学术研讨会(2013年、2014年)及六次全国生命医学大会暨纪念老中医潘德孚学术研讨会(2017——2025年)。此外还举办了五次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(2013、2015、2017、2019、2021)。除编辑每次会议论文集外,还编辑出版自然国学丛书5辑37本;生态文明丛书6本;海洋文明丛书5本;举办学术讲座累计达到1400讲;天地生人学术座谈会72次;大、中型学术会议31次;学术讲座快讯2657期。35年的学术公益活动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学术成果,在中国学术思想和科技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接着孙教授语重心长地总结道:“在宋正海、刘长林、孙关龙等学者打下的基础上,我们坚持把学术讲座办成开放的、多学科交叉的民间学术交流的平台,这个平台性质我们始终不变。讲座既是学术交流的平台,又是科学普及的园地。由于坚持不懈地鼓励各学科创新,也可以说平台成为了学术创新的孵化器。讲座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朴素学风,长期坚持民主、开放、包容的原则,由此逐步聚集起一批学术骨干队伍。‘天地生人’讲座的报告人不收费,听讲人也不交费,会后大家可以自由提问研讨。我们提倡互相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,提倡客观理性的交流,反对扣帽子,反对打棍子,鼓励实事求是。我认为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是‘天地生人’从诞生到茁壮成长的根本原因。”
三、“‘古老的中医是站在更高维度来认识世界和生命”
“‘开放复杂巨系统’是钱学森系统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如果我们的头脑中没有这样的概念,就会倾向于把这个世界简单化,从而得出一系列表面的片面的结论;反之,如果我们掌握了这样的概念,就能一眼看穿很多理论乃至某些学科荒谬的本质。”孙教授继续说道。
“今天的人类,看似科技已经非常发达,知识也极大丰富,但是,在那些核心的问题上,我们还没有真正突破。我们向内对自己的身体和意识还有很多未知的奥秘,向外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,让人类与自然、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。如果这些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不了,那么科技发达是有利有弊,一方面带来人类生产生活的便利,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空气、能源、资源、生态环境的危机,从而危及个体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。现在国家提出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‘五位一体’总体布局,就是把国家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,符合‘开放复杂巨系统’概念。”
轻饮了一口水,孙老继续解释道:“说到我们人类自己,人体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,而对于人体的认识,目前占据统治地位的西医理论,还立足在以解剖学和细胞基因为主的还原论基础上,但是这种越分越细的方法论,导致我们只记得分析,不记得综合;只见树木,不见森林;只见物质,不见意识,更不懂‘精、气、神’和‘身、心、灵’多层次相互交融的健康观念。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就以‘天人合一’、‘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’等经典理论,清晰明确地阐述了人与自然、与健康的相互关系,指出了正确的养生之道。可以这样说,古老的中医是站在更高维度来认识世界和生命的,是揭示人体奥秘的生命医学和人体科学。”
六十年代初,孙惠军父亲孙福熙先生罹患高血压和中风,当时遍请了京城诸多名医进行诊治。由此孙惠军也开始接触到中医。因其渊博扎实的国学基础,再加上颇具悟性的根基,颇得一些名中医的赏识,嘱其高中毕业后随其学中医。那时年轻的孙惠军全身心地热爱着大自然,钓鱼、游泳、听鸟鸣、研究山上的各类石头,成了他日常的酷爱。学业优秀的他后来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。但青年时期与中医的接触以及由此给自己带来的影响,还是深深扎进他的心田,等待着时机萌芽成长。
四、“中医药学恰恰符合‘开放复杂巨系统’概念”
“年轻时的我是崇拜数理化的还原论者,但是经历了丰富的人生后,我发现用还原论解释不了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,于是回归传统文化,重新开始思考整体论。而恰在此时,在天地生人的讲座中我认识了民间中医的旗手、号称‘温州奇人’的老中医潘德孚先生。他尖锐批评当代主流医学为市场经济所绑架,已经走入了歧途。他从传统中医概念出发,创造性地构建了人体生命医学的理论体系,引起我的极大关注。潘老运用现代系统论、信息论的理念,对生命进行了全新的定义,指出生命是人体信息自组织运行的过程。他系统地阐述了生命的生成有序、整体动态、多层次、多系统等特性,深入探索生命的意识、本能、经络、躯体、自愈力及其相互关系,为生命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,不仅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,更是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。”孙教授兴致勃勃地讲起他与潘德孚先生的渊源。
一生为中医复兴奔走呼号的老中医潘德孚先生
为了更好地了解潘德孚先生的生命医学理论,孙教授不仅仔细阅读潘老的每一本著作,而且先后花了近十年的时间与他沟通探讨并随同其开会、讲座、出诊,一直到他去世。长期的接触与探讨,更让孙教授坚信潘德孚先生一生的成就和学术观点,会对后世医学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“第六届生命医学学术研讨会暨潘德孚老中医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”现场
“从今年举办的‘第六届生命医学学术研讨会暨潘德孚老中医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’情况来看,越来越多的中医同仁和专家学者认同生命医学理念。很多人也从过去单一、固化、重结构、重物质的生命观,逐渐转化为生成、动态、多层次、多系统、重精气神的生命观。而这种系统整体的生命观,正体现了了我们古人的智慧,中医的‘道法术器’、‘理法方药’、“君臣佐使”就是这种认知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。”
“钱学森院士提出的‘开放复杂巨系统’概念,站在了当代科学的最前沿,而传统中医药学的思维方法恰恰符合当代的系统整体论。积累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经验技巧的中医药学不仅是科学、是优秀文化,更是打开中华智慧宝库的钥匙。中医包罗万象、博大精深,充满了哲学要义。具体说来,中医理疗中不仅有经络、气血、脏腑、营卫学说,还有诊疗学、心理学、情志学,甚至还有灵性科学,天人合一,无所不包。中医思维中强调四诊八纲、辨证施治、上工治未病,相信人的自愈力等等理念对维护当代人的生命健康意义重大。我相信人类医学经历了巫医、对抗医学、疾病医学、健康医学等发展阶段,最终会走上生命医学的轨道。到那时已在科学的山顶上等候多时的中医,会热烈地拥抱西医、欢迎他们的到来。”孙教授自豪地强调着。
为了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,宣传中医药文化,孙惠军教授多次参与中俄双方的中医药技术与文化交流;他组织中青年学者举办多场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学术研讨会;他时刻关注着民间中医的生存状况,多次利用各种渠道为民间中医的生存发展大声疾呼;他深入学校、企业、政府部门,义务讲解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的演变历程,启发人们学习思考,鼓励年轻人树立爱国之心、报国之志;他不断挖掘深藏在各行各业的杰出专家学者,邀请他们走上天地生人学术讲坛,将自己的所思、所想、所得、所感,告诉世人、惠及众生……
退休已有二十多年的孙惠军教授,却从未真正闲适下来。组织天地生人学术讲座,为振兴中医鼓与呼,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国学,成为他日常忙碌的大事,而总结编辑这么多年的讲座与文稿,也是孙教授接下来的主要工作。
访谈的最后,孙惠军教授深情的说到:“我发现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‘躺平’、‘无所作为’的人生哲学。我认为,这种平庸无所作为的人生观不利于国家进步、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。人这一生时光宝贵,总要活得有意义。《周易》告诉我们说‘天行健,君子自强不息’,积极有为,勇于创新的人,才能拥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,这也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应有的精神和风貌。岁月更迭、白驹过隙,青春不再、耄耋已至,但我仍愿做一盏灯、一座桥,在历史文化的璀璨星河中,播撒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收获……”。
(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,仅做陈列之用)
[责编:tdsr]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tdsrwz@163.com